文化毕业论文

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时间:2022-10-06 07:34:14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

  摘 要:民族服饰可以反映该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社会风尚以及这一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思维倾向。

  因此服饰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中,民族服饰保护面临了诸多困难。

  本文将对此展开讨论和研究,以寻得在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伟大国家,各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文化遗产作为打着各民族历史印记、充满创造性和崇高价值的人类共同财富,与民族服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即文化遗产中蕴涵着时代久远的民族服饰文化和物品,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也折射出文化遗产的灿烂光华。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具体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按照民间传统习惯的固定时间和场所所举行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众民间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称为“非物质”,但与“物”密不可分,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就是服饰。

  就服饰本身来说,布料、款式、图案、色彩、饰品等属于“物质文化”,是有形的,但与它密切相连的纺织、裁剪、制作、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能却属于“非物质文化”,是无形的。

  民族服饰的文化记忆是民间信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处于边远地区的民族文化同样在或慢或快地变化,如果不迅速保护与传承,就会失去不少珍贵的活态文化。

  二、民族服饰的保护

  对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应该从三大方面进行,即静态保护:包括建立资料库、博物馆等;动态保护:对遗产生命活态的保护等;人为监管:政府的介入管理等。

  (一)静态保护

  静态保护主要是通过建立服饰资料库、展示厅和博物馆来对民族服饰进行保护和保管。

  它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服饰文化的过去和现在的内容进行记录,并制作成照片、光盘等形式,存入资料库或博物馆进行长期保存。

  这样以来,即使有些服饰不复存在也能看到相关的资料。

  这对于研究民族民间服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动态保护

  动态保护也就是传承保护,是让服饰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因为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文化遗产也随之在不断变化和进步。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服饰文化需要自觉主动的去适应现代的生活和文明,在变化的中不断创新。

  凉山彝族的服饰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头饰由原来的纯黑色变得色彩斑斓,头上的装饰也越来越多。

  服装的面料也有了根本的变化,显得更加华丽。

  这样既保持了彝族服饰的传统特色,又不失现代气息。

  这就是积极主动适应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彝族人在服饰文化进步的同时有效的保护了服饰的发展与传承。

  (三)人为监管

  人为监管主要指的是政府的管理。

  通过政府机关力量的介入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请,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服饰相关产业的资金投入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贵州省苗族服饰”将于2012年1月正式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倒计时,中国的少数民族服饰有望首次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申遗成功对于苗族服饰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服饰的传承媒介

  民族服饰的传承问题是保护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部分。

  民族服饰的传承媒介主要包括传承人、民众和民俗活动三部分。

  (一)传承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传承人,包括保护现存传承人和培训新的传承人。

  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会消失,就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成为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可能是因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没有市场,不足以使拥有者安身立命的原因。

  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维护这些传承人的利益,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不断传承下去。

  (二)民众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载体。

  民族服饰在这些民众身上才显出其生活的实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一些传统的服饰被现代时装所代替,手工服饰数量急剧下降,直接影响了民族服饰的传承。

  因此需要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地民众的素质,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觉悟,这样才能使民族服饰一直存在于民众的生活当中,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保留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民俗活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活动主要指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的服饰展演活动或比赛。

  在比赛中设置不同的奖项,鼓励民众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这样可以在保护民族服饰的基础之上又促进了民族服饰发展的进程。

  通过这种活动使民众们乐在其中,同时活化了服饰文化,是传承民族服饰的一种方式。

  四、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是社区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这对于保护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二是对于具体应保护的文化遗产不是很清楚,这样会造成一部分遗产因被忽略而未能纳入保护的范围。

  针对这两点,应该加强对民众的教育和对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

  (一)保护意识淡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改造。

  许多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毁灭在我们自己手里。

  这与民众缺乏文化自觉有分不开的关系,因此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和道德素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使全体社会成员正确认识各民族民间文化差异, 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互补性的意义, 正确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己文化间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 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发、自主的积极态度, 养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得当的行为模式。

  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教育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使其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二)被保护对象不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制定保护政策所必须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通过广泛全面的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哪些急需保护,这样政府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损失和无谓的破坏。

  五、结论

  民族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民族的徽志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传递着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审美等多方面的信息,记载着各民族人民繁衍生息和变迁的历史。

  保护民族服饰就是维系我们的历史,这与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息息相关。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不断发展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杨福泉.少数民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J].今日民族.2008(7).

  [3]樊嘉禄,贾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民族服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议书06-07

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05-2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问题与改进论文10-09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论文10-0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精选5篇)08-2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10-0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10-26

陵水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文06-22

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10-26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论文(通用8篇)08-25